大語文之諸子思想初涉_中小學教輔mp3。本講座選取了先秦直至清朝時期各個時代思想界的代表著作25部,涵蓋了儒、道、法、墨、名、兵、小說、雜學等八個學派。其中儒家提倡仁義仁政;道家贊揚無為清凈;法家說的是以法治國;墨家這闡訴兼愛非攻;名家、雜家、兵家、小說家、縱橫、陰陽等,在爭鳴中孕育著博大精深的思想。一、儒學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觀點:“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提倡“忠”和“恕”:“忠”是盡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鬃樱捍呵飼r人。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創辦私學,打破傳統貴族教育。主張“德治”和“仁政”?鬃印笆龆蛔鳌,其弟子作《論語》,記敘其言行。孟子:被尊稱為亞圣。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戰國時期魯國人。民貴君輕,性善論。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荀子:代表作《荀子》。性惡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堅持樸素唯物主義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南宋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后用作學習的入門書。例1、三字經的派別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選A.三字經是儒學經典啟蒙著作。例2、主張“人性善”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韓非子【解析】選B.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例3、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后世有很大影響,稱作:A.《尚書》B.《春秋》C.《詩》D.《論語》【解析】選D.孔子主張“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論語》,記敘其言行。二、道家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主張“清凈無為”,重視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吧仙迫羲薄盁o為而治”。代表人物:老子、莊子。老子代表作《道德經》;莊子代表作《南華經》例1、首先提出“無為而治”主張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莊子【解析】選C.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最先提出這一理念的是道家的始祖老子。例2、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的思想源自:A.儒家學派B.法家學派C.老莊學派D.陰陽家學派【解析】選C.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四、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戰國)、韓非(戰國)、李斯(秦)。作品:《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五、兵家代表人物:孫武。作品:《孫子兵法》兵家重點在于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么樣去使用武力。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
南懷瑾_中庸講記_國學有聲讀物,F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同學們,大概很少聽過《中庸》這個名稱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歲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還會拿它來當笑料,甚之,還很感慨地說:中國人就是被《中庸》所誤,所以弄得國家民族百年來吃盡了苦頭。但你如向他請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說不出具體的道理了,因為他們也沒有好好讀過《中庸》,更談不上徹底研究《中庸》了。其實,《中庸》是一本書,它是傳統五經《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時候,被當時的儒家學者們特別抽出來,和《大學》、《論語》、《孟子》合起來叫作“四書”,從此影響左右了中國千年來的民族文化。這個歷史的故事,我在講《大學》的時候,已經有比較簡略的交代,不必再說了。中庸,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這是根據南懷瑾的錄音而記錄的文稿,尚未經正式校對,也未經南師同意出版。南懷瑾(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車。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慎獨中和。相時而動。踐行的意義。失“中”害道。道在人為。明辨是非,執兩用中。利令智昏。于淺近中見深刻。難能才可貴。君子之強:內圣才能外王。有恒才有成。道不可離。道在身邊,忠恕可得。做人之道:安分守己。修道之法:循序漸進。道隱無形,無處不在。天道循環,常與善人。讀書識禮,知書達理。人倫之大德:以孝為本。治國平天下的法則。生而知之與學以知之。天地之大,以誠為本。積跬步以至千里。心誠則靈……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备裎、致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認為,治國平天下應以德為本!吨杏埂窂娬{“誠”,認為“誠”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 《中庸》是儒家重要經典,它同《易經》一樣,都是儒家的理論淵藪。不過《經易》比《中庸》影響大,涵蓋面廣,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讀的重點。儒學,特別是理學,許多概念、命題出自《中庸》,許多理學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條,許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從而可以看出,《中庸》對中華文明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一個想法在最初不是荒唐的,那就不要對它有任何希望!柌•愛因斯坦.紅色帽子思考法就是在情緒、感覺和非理性層面上的思考。雖然思考是理性的過程,但是情感自始至終都在起作用。紅色帽子思考法是把在暗中起作用的情緒化的、感覺上的、非理性層面上的思考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