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通鑒-宋遼金元篇-上部_百家講壇。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間,伴隨著唐帝國的落幕,戰火連綿,群雄并起。在中國北方,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一個又一個王朝,在短短五十三年的時間里,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權力更替,史稱“五代”。然而天下大勢,最終必將歸于一統,在經歷了烽煙彌漫的爭戰之后,歷史車輪終于又一次駛向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宋王朝。 宋,上承漢唐之風,下啟明清之制!叭A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薄盁熈嫎,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是一個燦爛的時代,農業進步、商業發達;中國最早的紙幣,最早的活字印刷,都肇始于茲。然而,宋朝也一個充滿憂患的時代,“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敝T強環伺、邊患頻發,契丹、女真、黨項,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覬覦著富庶的中原大地。有人玩笑說,這是一個最值得穿越回去的時代,它的繁榮,從一幅出自于張擇端之手的畫卷中就可見一斑。也有人遺憾說,終319年國祚,只可惜北宋無將,南宋無相。那么,撥開重重的歷史迷霧之后,真正的宋朝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王朝?在這一歷史時期,又有著哪些值得我們以史為鑒的風流人物?
大唐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為大唐的鼎盛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統一中國的歷史重任,又將當仁不讓地落到誰的肩上?這一切,要從公元577年說起。從公元577年到581年,短短4年中,在中國的北方大地上,竟然先后出現了4任皇帝。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幾任皇帝的更換,竟然一次比一次急促,直到今天,仍然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個巨大的謎團。然而,頻繁更換皇帝的結果,竟然發展成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這樣的歷史演進,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那么,這“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風云際會,到底是怎樣發生的?紛亂繁雜的王朝更替背后,又帶給后人怎樣的歷史啟迪?隋朝的統一,不僅標志著魏晉南北朝以來,復雜的分裂割據局面的結束,也為隨后而至的大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隋王朝在建立之初,統治卻并不牢固。由于在平定南陳之前,中國已經經歷了近三百年的分裂時期,國家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再加上北方的突厥不時南下作亂,禍亂百姓。在如此的內憂外患之下,新生的大隋政權岌岌可危。在隋朝之前的秦、晉二朝,都曾出現過二世而亡的悲劇,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隋文帝楊堅究竟是如何應對的呢?
國史通鑒之兩晉南北朝篇_百家講壇。話說司馬師(司馬懿的長子)雖然是正統的風流人物,因為繼承了司馬懿的大業,也不能不為司馬家自保,司馬昭更不用說。與司馬家相結合的人,大多為驕奢***逸之輩,而司馬氏的子弟也日日如此,因而才智日下;而那時時勢艱難,人心又險惡;于是晉初百端待理,總覺得能等到滅吳之后再做,如徙戎一般急切的事情尚且沒有時間做,遑論其他。而楊、賈等八王之禍是因鏟除異己而起的。晉室的傾頹非一朝一夕之力,實則自初成立以來就埋下隱患,漸漸深入,這一趨勢難以中止。一個國家所依賴的是實干者,這不是一兩個臣子而是整個士大夫這一群體,士大夫群體如今可視為中產階級,士大夫一般是有謀、有為、有守,舊的******雖然覆滅了,建立一個新******也并非難事,然而當時的士大夫真的是這樣么?中國在那時候,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尚未清晰。 兩晉南北朝這是一個被古人和今世遺忘的時代。今日去讀這段歷史,有著和其他朝代不一樣的感覺。這是一個分裂割據的亂世,也是一個民不聊生,戰事紛紛、政權不斷更迭的時代。然而中國終于不像羅馬帝國崩潰后的歐洲一直處于各國并存的形式下,最后認歸一統。在這三百年多的歷史,可以得到許多志士仁人為之努力的事跡。其間有著寶貴的歷史經驗,但更多的為后世的統治者治國安邦提供深刻的歷史教訓。兩晉南北朝的許多政權,興亡迅速,往往它們的開創者不失為一代人杰,而后續者暴橫愚蠢,期間令人猛省。我一直是不贊成把兩晉、五胡、南北朝分得太開的。其實從五胡亂華拉開亂世的序幕開始。之后的歷史發展一直錯綜復雜,并且相對連貫,各家血緣、師生、上下屬,各種關系千絲萬連,時間跨度極長,人物羈絆極深,隨便漏掉一個重要人物不講,一次重要戰爭帶過,后面的各種恩怨情仇、家國設定就很難理解了。一般人光記住鮮卑匈奴羯氐羌就犯難了,你還要提前后趙、前后西秦、前后西北南涼、前后南北西燕、冉魏、北魏、東西魏、北周北齊宋梁陳。這不是要了老命了么?。槺阏f一句就算同用一個國號,國君也不一定有關系,比如前后西北南涼就是由三個不同的民族建立的政權,前后趙也分別是由匈奴和羯建立的)國史通鑒系列有聲讀物:國史通鑒(第一部)、國史通鑒之春秋戰國。
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_百家講壇,上接國史通鑒(第一部),講的是:很多讀者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紅顏禍水頻繁出現的時期,有聲小說免費下載小編看到其中風流多情的帝王為了博得紅顏一笑想盡了各種辦法,也鬧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烽火戲諸侯就是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中一個,一個沖冠一怒為紅顏,為得褒姒一笑,聽信佞臣讒言,在這個復活的檔案中講到幽王用危急關頭救命的烽火將眾位諸侯戲弄得團團轉,他們還以為要進行大營救呢,如此只知道貪圖玩樂不心系國家的昏君,最后只能落得滅國,身首異處的下場。以史為鑒,很多人都唾罵褒姒紅顏禍水滅國妖女,然而史實真的是這樣嗎?這一切真的都是褒姒的錯嗎?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告訴你那些百年百事——周宣王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宮涅脫穎而出子承父業,繼位為周幽王。然而嬌生慣養的他并沒有父親那樣的英明睿智,當時國家正逢地震之際,民不聊生,周幽王卻毫不在意,整天就是荒***享受,并且重用奸臣,遠離忠臣,更是聽信奸臣的謠言加重賦稅,百姓苦不堪言。(參考收聽:秦漢之漢_第2季)正如姜鵬品讀資治通鑒所言,忠臣褒珦看不下去,幾次勸諫未果,反而惹怒宮涅被打入大牢,褒族人為了將褒珦就出來贈送美女褒姒為周幽王,周幽王果然大喜,將褒珦放了出來。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說的真相就是這樣的。(戰國故事可以收聽周建龍故事會)像說說隋文帝中的情況一樣,當時的國家狀況,民不聊生,各大諸侯趁亂擴充著自己的勢力,妄想有一天能將周幽王拿下取而代之,在這個時候,烽火戲諸侯完全只是一個導火索,將戰火引到了周幽王自己的身上,所以即使沒有褒姒以周幽王的荒***無道也是會自取滅亡的。這個故事算是國史通鑒-春秋戰國篇的開篇,更多精彩等著你。
讀歷史為了什么?這是個問題。馬克思說,因為這是惟一的科學。史學家說,所有過去發生的事我們都想知道。質疑者說,誰看見了?功利者卻問,這有什么用呢?是啊,歷史有什么用呢?我們中國人最重視歷史,所有古文都視作歷史,所以說“六經皆史”。我們中國人也最喜歡歷史,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有時是莫測的,一顆石頭要了蒙哥汗的命,卻從此改變了世界的格局。歷史同時也是神奇的,商朝人與我們看到了同一顆彗星,我們便理清了他們四千年前的紀元。西方人開玩笑說歷史就是故事,所以英文單詞的歷史就是:嗨!故事!女權主義者卻反駁說:哪里!分明只是“他的”故事!兩千年多前,西方有位哲學家曾經發出過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哲學終極三問困擾了人類數千年,幸好我們有了近******古學,使回答前兩個問題有了可能!拔沂钦l”交給人類學家,“我從哪里來”就交給歷史學家,而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人類由猿猴進化而來,那么中國人是怎樣進化的呢?